欢迎访问 景区调研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景区许可 > 正文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对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20200163号提案的答复

时间:2021-03-31 07:50:38   来源:  作者:   点击:

  

  

  黄瑞立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整合资源加快全域旅游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建议》的提案,由我厅主办,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交通运输厅、地方金融监管局等部门会办。现综合相关部门意见答复如下:

  一、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

  旅游业是关联带动性很强的产业,涉及110多个行业、产业,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地方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在下一步乡村振兴工作中,旅游业也必将继续发挥其关联带动作用,通过发展全域旅游,改善乡村旅游发展环境,推进旅游与农林牧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为老百姓增加就业、增收致富提供有效渠道,全面促进乡村振兴战略。为此,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发展全域旅游、乡村振兴高度重视,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县域特色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桂政办发〔2017〕93号)《广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2018〕7号)以及《关于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桂政办发〔2020〕44号),以国家和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特色旅游小镇和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为重要抓手,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去年在桂林召开了全区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从政策、资金等多方面对全域旅游发展给予重点支持。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积极贯彻落实自治区工作部署,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和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加强全域旅游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

  二、大力推进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振兴乡村经济

  在新时期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下,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联合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措施,积极推进旅游业和农业、林业、工业、水利、体育、文化、康养、商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由单纯旅游资源开发向旅游资源、城乡资源、产业资源等联动开发模式转变,培育旅游新业态和旅游市场消费新热点,增加多样化、常态化、全季节、全空域的旅游产品供给,充分发挥“旅游+”整合、带动功能,推动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林业旅游、水利旅游、渔业旅游发展水平。农业与旅游融合。积极推进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庄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星级乡村旅游区和农家乐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创建,打造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集聚村、集聚区;鼓励发展创意农业,深入推进“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工程;开展八桂特色农产品推广工程,加快培育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促进农特产品向乡村旅游商品转化。林业与旅游融合。深度开发森林观光、森林度假、森林科普、森林探险、森林运动、森林养生等旅游产品,推动森林旅游示范点和森林人家建设,重点建设森林旅游“510”工程,促进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资源景区化和特色化开发,推动林业与旅游融合发展。水利与旅游融合。大力开发水上休闲运动、水利工程科普体验游等旅游产品,积极创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水利风景区,完善旅游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将水利风景区纳入县域旅游线路。文化与旅游融合。提升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壮族三月三”歌圩节等节会活动品质,发展以壮、瑶、苗、侗等民族为代表的民族文化节庆活动;培育和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基地和文化生态村;打造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世界文化遗产旅游景区;深入挖掘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发展海洋文化旅游;加大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利用,开发文化旅游综合体。康疗养生与旅游融合。积极建设康疗养生旅游景区、中医药养生园、养生养老度假基地等,开展壮瑶苗侗等民族特色医药养生体验线路;积极举办和提升中国—东盟传统医药高峰论坛、中国(玉林)中医药博览会、巴马论坛—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健康旅游国际论坛等会展活动,开发中医药会展节庆旅游产品。商务会展与旅游融合。通过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开发合作平台,举办大型旅游商务会展活动,拓展入境商务旅游客源市场;大力推进边境贸易点的旅游功能设施升级,促进边境贸易点向边贸旅游基地转变,以商贸促进边境旅游和跨国旅游发展。体育与旅游融合。鼓励开发探险、攀岩、潜水、漂流、水上运动等户外体育运动旅游产品;加快推进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体育产业园和体育运动公园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并将其纳入县域旅游线路中;做大做强国际体育运动赛事活动,培育中国—东盟国际汽车拉力赛、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等国际化体育旅游赛事品牌,以赛事吸引游客和市场关注,发展体育运动休闲旅游。

  自治区农村农业厅依托全区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生态优势,科学推进农旅融合发展,通过加大品牌培育、强化公共服务、加强宣传推介、促进产业融合等措施,强力推动我区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全力助推全域旅游发展。截至2019年12月,全区共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1个,自治区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63个,全区累计已启动各类示范区(园、点)创建13851个,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339个、县级示范区726个、乡级示范园2558个、村级示范点10228个。择优向农业农村部推荐了马山县乔老村、苍梧县沙地村、三江县布央村和田东县林驮村等4个美丽休闲乡村并获得认定,推荐了6个休闲农业精品园区,打造全国性休闲农业精品。

  三、积极完善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改善旅游环境,提升全域旅游与乡村旅游发展品质

  为促进我区资源开发和利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结合我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能力,“十三五”期,统筹支持地方政府实施港口码头、机场、铁路站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3A级以上旅游景区、重要口岸等通道路建设,按照一级公路350万/公里、二级公路250万/公里、三级公路100万/公里给予定额补助资金支持。“十三五”以来,共计安排自治区补助资金约18.5亿元,用于支持全区79个约910公里的通港口码头、机场、铁路站场、自治区工业园区及3A级以上旅游景区和重要口岸道路建设项目。同时,与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沟通对接,2019-2020年共计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申请落实约3亿元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用于支持全区13个约210公里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广西片区通3A级以上景区的旅游扶贫公路建设项目。下一步,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将在编制广西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时,突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全局性,把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与广西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紧密衔接起来。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进行汇报沟通,争取国家层面更多支持我区旅游公路项目建设,并统筹使用好自治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尽可能加大对旅游公路建设项目的投入,不断完善我区旅游公路网络,整合资源加快全域旅游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自2013年通过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和全域旅游示范区,不断促进地方政府加大公共服务设施投入,新建了一批旅游厕所、停车场,旅游集散地和旅游资讯服务中心等,极大改善了地方旅游环境,全面提升全域旅游和乡村旅游发展品质。通过全域旅游发展,旅游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旅游产业不断壮大。特别是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帮助老百姓发家致富,还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周末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提升了生活品质,增强了幸福指数。

  四、加强金融政策支持

  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推动出台《关于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着力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的意见》《关于深化广西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有关政策措施》《金融支持广西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做好广西文化旅游产业金融服务工作。重点梳理中小微民营文化旅游企业融资需求,形成广西文化旅游企业复工复产融资需求清单,实现银企精准对接。聚焦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对全区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及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工业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长寿旅游、体育旅游、大健康旅游等特色文化旅游新业态,打响广西旅游名片。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探索开展旅游景区经营权、门票收入权质押以及旅游企业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林权抵押等贷款业务。引导保险业金融机构根据文化和旅游行业特点开发种类丰富的保险产品。

  五、抓好乡村旅游人才培训

  将乡村旅游纳入各级乡村振兴干部培训计划,加强对县(市、区)、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的专题培训;加大对乡村旅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技能培训,改善乡村旅游人才结构。鼓励各大专院校开办文化旅游专业和乡村旅游培训班,把农民培训与发展产业、传承文化等结合起来,重点开展餐饮住宿服务、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乡土文化讲解、民族手工艺制作等特色实用技能培训。各设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设立“绿色通道”和乡村旅游返乡入乡创业资金,支持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返乡入乡创业发展乡村旅游,为创业者提供便利服务。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2020年8月18日    


原文链接:http://wlt.gxzf.gov.cn/zwgk/jytajg/t6192366.shtml

文化旅游项目简介|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景区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景区调研网 jqdy.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6536号-97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